# 红楼文韵 **Repository Path**: BambooScript-Dialogues/Red-Chamber-Rhyme ## Basic Information - **Project Name**: 红楼文韵 - **Description**: 以青简为笺,AI 为引,轻叩《红楼梦》的文字肌理。项目深掘金陵十二钗的诗词气韵与言行哲思,从黛玉葬花的诗意隐喻到王熙凤的管家辞令,皆化作可感知的文化脉络。团队以文学精读剖解宴饮礼仪、诗社雅集的细节,将三百年世情编织成交互图谱。AI 隐于幕后,为宝钗赋以哲思应答,为湘云添豪兴对句,使每一次对话如展古籍。技术为墨,人文为笔,于此间重遇大观园的雪泥鸿爪,让红楼文韵在对话中缓缓流淌。 - **Primary Language**: JavaScript - **License**: MulanPSL-2.0 - **Default Branch**: master - **Homepage**: None - **GVP Project**: No ## Statistics - **Stars**: 2 - **Forks**: 0 - **Created**: 2025-06-08 - **Last Updated**: 2025-09-08 ## Categories & Tags **Categories**: Uncategorized **Tags**: None ## README # 红楼文韵:AI重塑红楼群英 ## 摘要 **关键词**:红楼梦、AI 技术、项目式学习、人物重塑、跨学科 本计划书围绕古典文学名著《红楼梦》,依托《青简问对》技术架构,开展红楼人物数字化重塑项目。通过研究人物语言风格、文化素养、性格特点及社会风俗,借助现有开发成果构建适配高中生的 AI 人物交互模型,实现古典文学传承与跨学科能力培养双重目标,为中学语文教学创新及学生研读《红楼梦》提供实践路径。 --- ## 一、项目背景 《红楼梦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,自诞生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、精妙的艺术构思和鲜活的人物塑造,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。这部著作以贾、史、王、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,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,描绘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生活画卷,涵盖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伦理等多个层面,堪称一部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”。在文学价值上,《红楼梦》的人物刻画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,曹雪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、动作和心理描写,赋予书中数百位人物独特的性格与灵魂。 然而,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,同学们对《红楼梦》的学习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解、学生被动接受为主,侧重于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文学常识的记忆,缺乏对人物深层内涵的挖掘与互动性学习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难以真正走进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,感受他们的情感起伏与人生境遇,对作品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也难以形成深刻认知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,也不利于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创新。 与此同时,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(NLP)、机器学习(ML)等领域成果斐然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实现计算机对人类语言的理解与生成,机器学习算法则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,模拟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。这些技术的发展,为文学研究与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。例如,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本数据,AI 可以总结出作者的写作风格、人物的语言习惯,甚至预测情节发展。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,将人工智能与古典文学教育相结合,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。 本项目依托《青简问对》项目的现有技术架构,具备坚实的开发基础。该网页项目在对话引擎、前端交互、数据管理等方面已完成初步搭建,为红楼人物的数字化重塑提供了技术支撑。借助这一平台,同学们可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对《红楼梦》人物的深度研究与 AI 模型的优化适配。通过将 AI 技术应用于红楼人物的研究与再现,本项目旨在打破传统文本解读的单一模式,构建“文学分析 - 技术实践 - 成果应用”的新型学习模式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,同时提升跨学科综合素养,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。 --- ## 二、项目意义 ### (一)教育创新价值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体系中,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教师为中心,教学内容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授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多以记忆课文、分析段落、解答习题为主,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操作的机会。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,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、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素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。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,更难以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。 本项目引入的**项目式学习(Project-Based Learning, PBL)**模式,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固有格局。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,以真实、复杂的问题为驱动,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、团队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,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。 在《红楼文韵:AI 重塑红楼群英》项目中,同学们需要围绕“利用 AI 技术重塑红楼人物”这一核心任务,综合运用语文、信息技术、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知识。例如,在分析红楼人物语言风格时,学生需运用语文知识中的词汇学、修辞学等理论,对人物的对话、诗词进行细致剖析,总结其语言特点;在构建 AI 人物模型阶段,又要借助信息技术知识,熟练使用 `VScode`、`豆包`、`DeepSeek` 等工具进行代码编写和对话逻辑设计。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过程,促使学生打破学科壁垒,学会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充分锻炼。同学们需要自主查阅资料、设计研究方案、尝试不同的技术手段,不断在失败与成功中积累经验。同时,项目式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,为了使 AI 人物更贴合原著形象,学生需要大胆提出新颖的想法,尝试不同的技术实现方式。此外,团队协作也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环节,学生在小组中担任不同角色,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,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得到显著提升。 ### (二)文化传承意义 《红楼梦》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。书中对诗词歌赋、琴棋书画、戏曲音乐、礼仪制度、饮食服饰、医药养生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,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,理解和感受这些文化存在一定难度。 本项目借助 AI 技术,将《红楼梦》中的人物进行数字化重塑,为传统文化传承搭建了全新的桥梁。通过构建可交互的 AI 人物模型,学生和公众可以与“复活”的红楼人物进行对话交流。当与 AI 版林黛玉交流时,她会以原著中诗意的语言,分享诗词创作的技巧与感悟;与 AI 版贾母对话,能深入了解清代贵族家庭的礼仪规范和家族管理之道。这种沉浸式、互动性的体验,使传统文化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枯燥文字,而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。 在与 AI 人物的交流过程中,同学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,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。例如,学生可能因为与 AI 人物探讨诗词而对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,进而深入学习诗词格律、历史典故;通过了解书中人物的服饰装扮,对传统服饰文化产生好奇,从而进一步研究汉服、刺绣等非遗技艺。这种由兴趣驱动的学习,能够让传统文化真正在青少年心中扎根。 ### (三)技术实践价值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,但对于高中生而言,AI 技术往往给人一种高深莫测、遥不可及的感觉。传统的教育模式中,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相对独立,学生缺乏将技术应用于实际人文研究的机会,对 AI 技术的认知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。 本项目聚焦于适合高中生操作的 AI 技术应用,基于已有的网页项目,通过简化开发流程,降低技术门槛,让学生能够轻松上手实践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学生将接触并熟练使用 VScode、豆包、DeepSeek 等工具。VScode 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代码编辑器,学生可以通过它查看、修改网页项目的代码,了解代码的基本结构和运行逻辑。例如,在调整 AI 人物的对话功能时,学生需要在 VScode 中找到对应的代码文件,修改相关参数和代码语句,实现功能的优化。 豆包平台则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对话逻辑构建和文本图片生成工具。学生可以利用豆包,根据红楼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语言风格,输入关键词和指令,生成基础的对话内容和人物样貌图像视频。然后,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,使对话更加符合人物形象。DeepSeek 作为先进的人工智能平台,具备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。同学们只需要将整理好的红楼人物语料上传至 DeepSeek,让 AI 模型学习人物的语言模式和行为逻辑,从而实现对红楼人物的模拟。 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不再是 AI 技术的旁观者,而是成为实际的操作者和开发者。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原理,例如自然语言处理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。同时,学生还能在现有技术架构上进行二次开发与创新,根据自己对红楼人物的理解,调整模型参数,增加特色功能。这些实践经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,更能培养同学们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。 --- ## 三、项目目标 ### (一)知识目标 1.多维解析红楼人物语言风格系统梳理《红楼梦》主要人物的语言特征,构建包含词汇、句式、修辞的三维语言风格数据库。在词汇层面,区分人物的用词偏好:如贾宝玉常用 “女儿是水作的骨肉” 等比喻性词汇,体现其对女性的尊重与浪漫情怀;王熙凤则频繁使用 “老祖宗”“琏二爷” 等称谓词和 “少说些现世话” 等俗语,凸显其贾府管家的身份与市井智慧。句式结构上,统计黛玉 “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” 等反问句、感叹句占比,分析其语言的抒情性;归纳探春 “我但凡是个男人,可以出得去,我必早走了” 等陈述句、判断句,体现其果敢性格。修辞手法方面,总结宝钗 “好风频借力,送我上青云” 的托物言志、湘云 “这鸭头不是那丫头,头上哪讨桂花油” 的谐音双关等特征,形成《红楼人物语言风格对比表》(示例如下)。 | 人物 | 词汇特征 | 句式偏好 | 修辞特色 | | 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 | | 林黛玉 | 诗意化、隐喻性 | 反问句、感叹句 | 比喻、象征 | | 王熙凤 | 俗语化、称谓词 | 祈使句、短句 | 双关、夸张 | | 薛宝钗 | 典雅化、哲理化 | 陈述句、长句 | 类比、用典 | 2.全景构建人物文化素养图谱从诗词、礼仪、艺术三方面梳理红楼人物的文化储备。诗词领域,整理 “海棠诗社”“菊花诗会” 等场景中人物的创作风格:黛玉 “满纸自怜题素怨,片言谁解诉秋心” 的哀怨风格,宝钗 “珍重芳姿昼掩门,自携手瓮灌苔盆” 的端庄风格,建立《红楼诗词风格分类表》。礼仪层面,解析贾府晨昏定省、宴席座次、婚丧嫁娶等礼仪规范,如贾母作为家族最高长辈的座次安排、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的执事分工,还原清代贵族家庭的礼仪体系。艺术鉴赏方面,记录探春对书法 “工细楼台” 的偏好、惜春绘制大观园图的细节,以及众人对戏曲《牡丹亭》《西厢记》的评价,构建人物艺术修养档案。 3.深度挖掘性格形成逻辑结合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,建立 “家庭环境 - 关键事件 - 性格特质” 三维分析模型。以贾宝玉为例,其 “叛逆性” 性格形成源于贾母溺爱下的女性化成长环境、厌恶科举的自主意识,以及金钏儿投井、晴雯之死等事件的刺激。王熙凤的 “精明果敢” 则与王家 “女强男弱” 的家庭氛围、初嫁贾府时的立威需求,以及协理宁国府的成功经历密切相关。 ### (二)能力目标 1.文本深度解读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 “精读 - 批注 - 归纳” 三步法解析文学文本的能力。精读阶段,要求学生对原著进行逐字逐句阅读,使用不同颜色标注语言、文化、性格、风俗相关内容;批注阶段,记录人物语言的情感倾向、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、性格表现的典型场景;归纳阶段,将碎片化信息分类整理,形成结构化的研究笔记。同时,指导学生掌握文献检索技巧,利用《红楼梦》电子词典、红学数据库查询人物关系、典故出处,提升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。 2.AI 技术基础操作与模型优化能力通过实践操作,使学生熟练掌握三大核心工具的使用: - `VScode` 代码编辑器:学会创建人物配置文件(如lin_daiyu.json),修改对话逻辑代码(如handleResponse.js中的条件判断语句),调试前端界面(如index.html中的人物头像、对话气泡样式)。 - `豆包`智能平台:掌握对话模板创建(如 “黛玉葬花” 场景模板)、关键词触发设置(如输入 “诗词” 自动调用黛玉诗库)、回复重写功能(调整语言风格参数使回复更符合人物设定)。 - `DeepSeek` 训练平台:学会语料预处理(去除无关文本、标注人物标签)、模型参数设置(调整 “语言风格权重”“文化知识占比”)、训练结果评估(对比生成文本与原著语言的相似度)。 3.跨学科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通过小组分工,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管理能力。在任务分解上,采用 “WBS 工作分解法”,将项目拆分为文本分析(30%)、技术开发(40%)、成果展示(30%)三大模块,再细分为 12 项具体任务(如 “黛玉语言数据统计”“王熙凤模型训练”)。进度管理方面,使用甘特图记录任务开始 / 结束时间,每周召开进度协调会,解决技术瓶颈(如模型生成文本偏离人物性格)与分工冲突(如技术组与文本组的数据对接问题)。成果整合阶段,学会使用 Markdown 编写技术文档、PPT 制作动态演示稿、剪映剪辑交互视频,提升跨媒介表达能力。 ### (三)情感目标 1.激活古典文学情感共鸣通过沉浸式项目体验,让学生从 “被动接受者” 转变为 “主动研究者”。当学生发现 AI 生成的黛玉诗句与原著高度契合时,能深刻体会到古典文学的语言魅力;在还原贾府中秋宴饮场景时,可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仪式美感。这种情感共鸣将激发学生对《红楼梦》的持续兴趣,促使其自主拓展阅读红学研究著作(如《红楼梦魇》《曹雪芹传》),关注 “中国华服日”“非遗文化周” 等传统文化活动,形成对古典文学的长期热爱。 2.培育跨学科探索精神在技术实践中,鼓励学生突破学科边界,尝试 “文学分析 + 算法优化” 的创新组合。例如,将黛玉的 “隐喻频率” 转化为模型训练的 “修辞权重参数”,用数据可视化工具(如 Tableau)呈现人物性格与语言特征的关联。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 AI 人物能够流畅回答 “宝玉为何厌恶科举” 等复杂问题时,将切实体会到跨学科研究的价值,从而敢于在未来学习中提出 “用 AI 解析《三国演义》谋略语言”“通过大数据分析《水浒传》人物命运” 等创意方案,形成 “科技赋能人文” 的思维模式。 --- ## 四、项目实施流程 ### (一)第一阶段:项目启动与准备(第 1 - 3 天) 1.团队组建与角色分工以 “兴趣导向 + 能力互补” 为原则,5 - 6 人自由组队,设立四大核心角色(见下表),允许成员根据项目进展动态调整职责(如技术组同学可参与文本分析培训)。 | 角色名称 | 核心职责 | 能力要求 | | 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文本分析师 | 原著精读、语料标注、文化要素提取 | 语文基础扎实,擅长文本归纳 | | 技术工程师 | 代码调试、模型训练、功能开发 | 熟悉 VScode,对 AI 工具感兴趣 | | 成果策划师 | 展示方案设计、多媒体制作、文案撰写 | 具备创意设计与表达能力 | | 项目协调员 | 进度管理、会议组织、资源对接 | 沟通能力强,具备责任意识 | 2.技术工具入门培训开展为期 2 天的工具操作培训,采用 “理论讲解 + 实战演练” 模式: - `VScode` 基础:学习代码文件结构(如/characters存人物配置、/scripts存对话逻辑),练习修改人物开场白(在persona.json中编辑greeting字段)。 - `豆包`平台:通过 “王熙凤对话模板” 案例,掌握关键词触发设置(如输入 “琏二爷” 自动回复相关内容)与回复风格调整(设置 “泼辣度” 参数为 80%)。 - `DeepSeek` 训练:演示 “黛玉语料上传 - 训练参数设置 - 生成文本对比” 全流程,强调语料清洗(删除非黛玉对话)的重要性。 ### (二)第二阶段:文本研读与数据分析(第 4 - 13 天) ### (三)第三阶段:AI 人物适配与优化(第 14 - 24 天) 1. 模型初始化构建 - 人设导入:将《人物设定说明书》转化为 JSON 格式的 AI 人设文件,在characters/目录下创建人物专属文件夹(如贾宝玉/),包含: - jiabaoyu.js:对话逻辑配置(如优先调用诗词库的条件设置) - jiabaoyu.css:页面样式编写 - jiabaoyu.png:人物形象图片 2.多轮调试与风格优化采用 “三轮迭代法” 提升模型贴合度: - 首轮调试:重点优化语言风格,对比生成文本与原著的词汇相似度(目标≥85%),调整 “修辞偏好” 参数(如增加黛玉的 “比喻” 触发概率)。 - 二轮调试:嵌入文化知识,在对话中设置 “文化问答” (如输入 “菊花诗” 自动回复宝钗《忆菊》诗句),测试文化知识点的准确率 - 三轮调试:模拟真实对话场景,记录模型在 “情绪表达”“冲突回应” 等复杂情境下的表现,修正逻辑漏洞(如宝玉面对贾政训斥时的回复不应过于强硬)。 3.功能拓展与场景开发 - 多模态交互:在网页前端添加人物头像动态切换(如黛玉悲伤时头像低头蹙眉)、背景图匹配(诗社场景切换为大观园假山背景),参考speechSynthesis.js为人物配置专属语音(黛玉用 “温柔女声 + 较慢语速”,王熙凤用 “明亮女声 + 较快语速”)。 - 场景化模块:开发 3 个以上特色功能模块,如: - “红楼茶馆”:随机触发人物闲聊场景,涉及饮食文化(如讨论螃蟹宴) - “诗社挑战”:用户输入上联,AI 生成符合人物风格的下联(如宝玉对 “花影横窗瘦” 对 “月光入户清”) - “家族议事”:模拟贾府决策场景,AI 根据人物身份给出建议(如探春提出 “开源节流” 改革方案) ### (四)第四阶段:测试与优化(第 25 - 27 天) 1.多维度测试体系建立 “内部测试 + 外部测试 + 压力测试” 三层测试框架: - 内部测试:小组交叉测试,填写《对话质量评分表》,从 “语言贴合度(40%)”“文化准确性(30%)”“逻辑连贯性(30%)” 三方面打分(满分 100 分,合格线≥80 分)。 - 外部测试:邀请语文教师、信息技术教师、非项目学生组成测试组,通过问卷星收集反馈,重点关注 “是否能通过对话感受到人物性格”“文化知识讲解是否清晰” 等核心问题。 - 压力测试:模拟高频对话场景(如每分钟 10 条消息),检测系统响应速度(目标≤2 秒)、并发处理能力(支持≥20 人同时对话)。 2.问题归因与迭代优化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: - 语言问题(如黛玉使用现代网络用语):补充语料库中的古典词汇,调整模型的 “时代风格” 过滤参数。 - 文化错误(如宝钗记错诗社成立时间):修正文化知识库中的错误信息,增加 “典故验证” 逻辑(调用红学数据库 API 进行实时校验)。 - 技术漏洞(如对话界面卡顿):优化代码性能,压缩图片资源。 3.最终版本固化经过至少 3 轮迭代后,确定《AI 人物最终版本报告》,包含: - 模型性能指标(词汇相似度、文化准确率、响应速度) - 问题解决清单(记录 10 个以上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案) - 代码变更日志(标注关键代码修改的时间、原因、负责人) ### (五)第五阶段:成果展示与评价(第 28 - 29 天) 1.多元成果展示采用 “线上 + 线下” 结合的展示形式: - 线下展区: - 交互体验区:设置1台终端设备,展示不同人物的对话功能,配备讲解员演示 “黛玉教写诗”“凤姐论管理” 等特色场景。 - 研究成果墙:用展板呈现项目内容,用论文展示过程及研究成果。 2.总结与传承召开项目总结会,完成三项核心任务: - 成果归档:将代码、文档、多媒体资料上传至项目专属云盘,建立《红楼 AI 人物资源库》。 - 经验沉淀:撰写《项目实施指南》,包含工具使用手册、常见问题解决方案、分工模板,供后续项目参考。 - 反思改进:小组提交《改进建议书》,针对 “如何提升方言版人物对话”“增加 VR 场景交互” 等提出创新设想,为项目迭代提供方向。 --- ## 五、项目资源​ ### (一)文本资源:构建多维研究资料库​ 核心研究文本​ - 原著版本:采用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《红楼梦》作为语料采集与人物分析的权威依据 开发与编程工具​ - 代码编辑:使用 VScode 作为核心开发工具,配置 JavaScript 语法插件,支持快速定位网页项目中的人物配置文件(如characters/林黛玉/lindaiyu.js),通过代码对比功能记录不同版本的参数调整 - 功能实现原理:依托 DeepSeek-API开放平台,通过API调用完成功能 官方文档 - 阿里云:https://www.aliyun.com/resources - 深度求索:https://api-docs.deepseek.com/zh-cn/ - 模力方舟:https://ai.gitee.com/docs/ability/serverless-api ### (二)人力支持:组建跨学科指导团队​ - 语文教师(1名) - 深圳零一学院导师(3名) - 阿里云计算中心导师(1名) - 开源中国导师(1名) --- ## 六、预期成果 ### (一)核心成果:多维立体化产出 AI 人物交互程序(技术成果) - 数量与覆盖:完成 8 - 10 个核心红楼人物的 AI 交互模型开发(如 “金陵十二钗” 中黛玉、宝钗、凤姐、探春,及宝玉、贾政等关键男性角色),覆盖小说中 70% 以上的主要人物类型。 - 功能指标: - 语言贴合度:通过词汇相似度检测,生成文本与原著对话的匹配度≥85%(如黛玉模型的 “花”“泪”“愁” 等核心词汇复现率达 92%)。 - 文化准确率:文化知识问答正确率≥90%(如 “冷香丸配方”“诗社成立时间” 等典故类问题),通过接入红学数据库 API 实现实时校验。 - 交互流畅度:系统响应时间≤1.5 秒(压力测试条件:10 人并发对话),支持多轮对话逻辑(如连续提问时保持人物性格一致性)。 - 呈现形式:基于网页项目的在线交互系统,包含人物专属界面(如黛玉背景为潇湘馆竹林,凤姐背景为贾府议事厅)及场景化 BGM(如葬花场景自动播放《葬花吟》古筝版)。 研究成果集(学术成果) - 文本分析报告: - 技术开发文档: - 过程性材料: - 原始语料标注手稿 - 小组会议纪要 ### (二)能力成果:跨学科素养提升 文学研究能力 - 90% 以上学生掌握 “文本精读→要素提取→结构化分析” 的文学研究方法,能独立完成人物语言风格的三维度解析(词汇、句式、修辞)。 - 学生自主发现原著新视角(如通过 AI 对话发现探春改革对话中的现代管理思维),形成 5 篇以上校级优秀研究小论文。 技术实践能力 - 75% 学生能熟练使用 VScode 进行代码调试(如修改persona.json中的性格参数)、通过 DeepSeek 平台完成模型微调(如调整 “情感权重” 解决对话冷漠问题)。 - 技术组学生掌握基础 API 调用(如接入讯飞语音合成 API 实现人物配音)、前端动效开发(如使用 CSS3 实现对话气泡的淡入淡出效果)。 团队协作能力 - 所有小组完成至少 3 次跨角色协作(如文本分析师参与模型测试、技术工程师协助成果展板制作),形成高效分工模式(参考《小组分工优化案例集》)。 - 学生普遍提升沟通效率,能通过甘特图、进度表等工具进行项目管理,任务准时完成率达 90% 以上。 ### (三)衍生成果:文化与教育价值延伸 #### 校园文化影响 - **推动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建设**:通过“红楼 AI 人物互动体验日”“古典文学 AI 主题展”等活动,让更多师生体验 AI 赋能下的古典文学魅力,激发全校对传统文化的兴趣。 - **创新语文教学模式**:项目成果可作为校本课程、社团活动、语文拓展课的创新案例,推动“项目式学习+AI 技术”在语文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。 - **促进学科融合与创新**:为语文、信息技术、历史等学科的融合提供范例,激励更多教师和学生探索“人文+科技”的跨界创新项目。 #### 社会影响与推广价值 - **示范引领作用**:项目成果可在市级、省级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,作为“AI 赋能传统文化教育”的典型案例,助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。 - **带动家校社协同育人**:通过线上平台和成果展示,吸引家长、校友、社会文化机构共同参与,形成“学校-家庭-社会”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新格局。 - **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**:项目成果可通过网络平台、短视频、公众号等多元渠道传播,提升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 --- ## 七、结语 《红楼文韵:AI重塑红楼群英》项目以人工智能为桥梁,打通古典文学与现代科技的壁垒,探索了“技术赋能人文、项目驱动成长”的创新路径。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、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,更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范例。未来,项目团队将持续优化 AI 人物模型,丰富互动场景,推动更多中华经典走进数字时代,让古典文学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。 --- **项目负责人:陈卓(雪豹同志)** **班级:高2027届8班** > 感谢所有参与本项目的同学、老师与合作机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