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UDP-cam **Repository Path**: curled/UDP-cam ## Basic Information - **Project Name**: UDP-cam - **Description**: 基于物联网的视频系统 - **Primary Language**: C++ - **License**: MIT - **Default Branch**: master - **Homepage**: None - **GVP Project**: No ## Statistics - **Stars**: 11 - **Forks**: 9 - **Created**: 2020-04-16 - **Last Updated**: 2025-09-10 ## Categories & Tags **Categories**: iot, multimedia **Tags**: None ## README # 基于物联网的视频系统——使用说明书 ### 软件设计思路 考虑到是基于物联网的视频系统,在生产环境中必然存在网络不稳定,带宽有限制的情况,所以传统的端口转发不能适应其网络环境。 于是我们想到了采集端收集到的视频可以经过处理,再以图片的形式发给服务端,并配合帧率检测处理,帧率变化大的时候发送频率快,帧率变化小的时候发送频率较慢。然后在服务端进行连接、复原成能播放的视频流。 ### 架构设计思路 ##### 采集端:树莓派3b+、海康威视网络摄像头 ##### 服务端:服务器 ##### 开发语言:C++ 采集端软件运行在树莓派上,树莓派与海康威视摄像头处于同一内网中(可用网线直接连接)。 树莓派获取到海康威视摄像头的rstp流后进行处理,并分割、封装成大小相同的udp包,向服务器端传输。 服务器端受到包后,重新连接,处理,并以mp4格式写入文件。 ### UDP自定义应用层说明 udp应用层采用一个结构体。 我们每一次用opencv::Mat这个数据结构保存从网络摄像头读来的每一帧画面,并分一条线程进行入队处理。理想情况是直接传输完整的Mat,然而实际上socket UDP一次只能传输65535字节的char\*型数据。 我们的摄像头获取到的是1980\*1080大小的Mat,远远超过了这个大小。再者,一次性传输过大的数据也不满足物联网生产环境网络不稳定的要求,所以我们考虑把Mat型数据分割为等长的“小包”,把这些“小包”发送给服务端后再连接成为“大包”。 很显然,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小包进行标志处理,否则我们无法分辨出这个“小包”在原来Mat型“大包”中的位置,我们定义了一个结构体,对每一个“小包”来说,它们有以下的标识: - flag:判断“小包”是原“大包”的包头(flag=0)、包腹(flag=1)、还是包尾(flag=2)。 - pack_len:这个“小包”所在的大包里,总的“小包”的个数。 - pack_id:第几个“小包”。 - encode[EACH_PACK]:真正装有图像数据的容器。 我们先使用opencv中的函数:cv::imencode,将Mat编码,并装入std::vector容器里。 我们每一次 memcpy 从buf_all[0]地址开始,EACH_PACK大小的数据到我们的buf中(除最后一次可能小于EACH_PACK)。 ### 依赖的外部软件包 opencv ### 安装配置说明 安装阶段: 联网配置时: sudo 运行 conf.sh,自动化配置环境 运行makefile,自动编译 可执行文件在build文件夹里 client为客户端程序 server为服务端程序 用法: 客户端: chmod 777 clnstart.sh ./clnstart.sh 服务端: chmod 777 sevstart.sh ./sevstart.sh 按要求输入参数即可